新《验光镜片检定规程》(JJG579-98)与老规程(JJG579-88)相比,其技术术语、技术要求和检定方法都与国际标准接轨,更加科学合理,简明便利,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但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眼镜的计量检定、质量检验和验光检查的工作实践,新规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将其表述如下,敬请同行指正。
一、老规程的材料性能要求应保留
众所周知,镜片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镜片的光学、理化性能及使用年限,放弃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某些厂家就会使用质次价低的光学材料,从而造成镜片计量性能和使用年限的下降。
二、镜片配置要求应明确
为保证验光检查的准确可靠,必须对镜片配置作出明确要求,特别是要规定镜片的最小和最大分度值,最小分度值可参照国标《眼镜镜片》(GB10810-96)中普通镜片的最小偏差(球镜片:±0.12D,柱镜片:±0.09D),将球镜片、柱镜片的最小分度值定为±0.12D;最大分度值定为±20D(注:减少验光过程中镜片叠加产生的误差);目前多数厂家也正是如此配置的。
三、镜片合格率应明确
新规程中,未给出棱镜片的合格率,却要求计算整箱合格率时包含棱镜片( ≥ 85%),这就造成了在相同的棱镜片合格率时,由于球镜片和柱镜片合格率(均≥ 90%时 )的不同而造成整箱合格率的不同,进而造成有的整箱合格,有的整箱不合格;辅助镜片也是如此,即使所有辅助镜片不合格,整箱也会要出具合格证;所以笔者建议棱镜片和辅助镜片的合格率仍沿用旧规程(≥ 85% )为好。
当然,只要整箱合格率不足100%,就存在着使用不合格镜片的可能,因此,整箱合格率的概念并不严格(它只是兼顾到当前生产厂的技术水平),最佳方案应是及时更换不合格镜片,使整箱镜片全部合格。
四、老规程的试镜架要求应保留
与旧规程相比,新规程在试镜架的检定时,去掉了一些很重要的技术要求,以旧规程7.7项为例,当镜圈中心与试镜架的镜框中心偏差为1mm,对5.0D的球镜片就会产生0.5△的棱镜度,与其光学中心允差相当,所以笔者建议应保留旧规程中试镜架的技术要求。
关于试镜架,新规程有“每个镜片支架至少应能同时安装三个镜片”的规定,笔者认为这会让使用者产生误会,因为验光镜片是基于薄透镜成像的原理设计的,过多的镜片叠加会产生较大误差;所以镜片的叠加以不超过三片为好(不含辅助镜片)。
五、镜片外圈的技术要求应增加
应增加镜圈外圆直径和不圆度的技术要求,原理同老规程的7.7项,笔者建议外圆直径偏差为±1mm,不圆度偏差为±0.5mm。
六、计量单位应合法,技术术语要严格
在新规程中,既标明屈光度D(1/m)为非法定计量位,在作为计量技术法规的检定规程中就应禁用,特别是棱镜度△(cm/m)也应注明是非法定计量单位并禁用(注:该符号违背了计量单位应使用大写英文字母的原则,它完全可以用辅助单位弧度rad表示)。
在技术术语5-柱镜片中,引用的“柱镜度”(也是非法定计量单位)其物理定义只有在镜片为标准柱镜片(棱镜度为0)才合适;而实际的柱镜片总有一定的棱镜度,在仪器上的显示为:转动镜片时,总存在顶焦度和棱镜度,只有当棱镜基线与柱镜轴向垂直或平行时,才会出现镜片的某个子午面的顶焦度为0,否则总会出现各子午面的顶焦度均不为0的情况,那么“柱镜度”的定义又该如何理解?与之相应的检定方法也会让人产生疑问(笔者另文表述)。
七、光学中心允差的概念和检定方法存在问题
视网膜镜检影验光法(一)
配装眼镜技术(1)
配装眼镜技术(2)
配装眼镜技术(4)
配装眼镜技术(3)
配装眼镜技术(5)
3种眼镜可造成视力下降
阻止增长方法的简要回顾与展望
如何区别真、假?
切莫走入验光配镜的误区
验光配镜不可随意
电脑操作者的爱眼之道?
哪些人验光时必须要散瞳
配隐形眼镜度数要重新验
生活中护眼小知识
6-18岁孩子不宜过早配眼镜
怎样判断太阳镜优劣?
太阳镜:深灰最佳
戴眼镜需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