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配制一副合格眼镜?
我们知道,框架眼镜的配制首先是从验光处方开始,按照顾客对所配眼镜的要求进行制作,制作出的眼镜不仅要合格而且让顾客戴后舒适。眼镜制作是否合格取决于整个制镜过程的每个环节,制镜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环节:1)正确的分析处方。处方内容包括:眼的屈光状态,所需的矫正度数,瞳距等。
2)选择合格的镜架。镜架首先是符合GB17142规定的眼镜架。镜架的机械强度、金属零件的镀层,外观质量与配装精度等指标要符合有关规定。
3)选择合格的镜片。眼镜镜片首先必须符合GB10810的要求。具体地说,理化性能、顶焦度偏差、光学中心和棱镜度偏差、色泽、内在疵病和表面质量等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
4)准确的加工配装。
5)正确的检测验收。
6)整形与校配。
2、 近视眼配镜原则有哪些?
1) 青少年初次配戴眼镜者 -2.50DS的不要完全矫正,应在半年内分次矫正。
2) 青少年中、高度近视患者,除配有近用眼镜外,最好是再配一副度数较低的眼镜专作近用,这样可以减轻眼睛的调节负担。
3)高度近视患者,一般不必全部矫正,要根据患者的舒适程度,可以适当降低-1.00DS至-2.50DS屈光度。特别是老年高度患者,能满足生活需要用眼视力就可以了。
3、青少年配镜的五要素是什么?
配上一副好眼镜是非常重要的,若验配不当,会造成斜视、散光和度数加深等多种不良后果。现根据我多年的验光配镜经验,谈谈如何配好一副眼镜的“五要素”。
一、 要选好眼镜片 镜片的内在质量非常关键,一定要达到国家眼镜片的标准。选镜片时最好是选择清晰度高,透明度亮,若超过+4.0D时,应考虑选配超薄片。因为它在室外随着阳光的温度变化而色泽加深,影响到室内的读书、工作。目前最受欢迎的是树脂片,因为树脂片质轻,不易破碎,很适合喜好体育运动的青少年配戴。当然选片时一定要选择硬度高,透明度亮,不存在霍光、气泡、螺旋形、条纹、重影等缺陷,这些都是配制合格眼镜的关键所在。
二、 选好眼镜架 镜架的选择首先看外表,表面要清晰、要有光泽度、无疵病,如划痕、碰伤、腐蚀等。其次看焊接处是否吻合,重量轻、结实、不变形。选择时应根据配镜者的脸形、肤色、年龄、工作与度数的大小相结合。这样,配制的眼镜不但美观大方,又起了装饰的作用。
三、 要测准瞳距 瞳距是眼镜最主要的部份。大家都知道,配镜时最重要的是测准瞳距。因为配制一副合格的眼镜与瞳距有密切关系,而选择镜架又是根据瞳距来确定。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应在验光间先测瞳距,然后再选择镜架,这样会使眼睛与瞳距相符。若镜架造型不适应瞳距时,配镜师可以适当在加工过程中将瞳距内移或外移,可配与瞳距相符的眼镜。若瞳距不准确就会出现光学中心偏差,造成头晕、甚至还会出现复视或导致棱镜产生,对眼睛造成严重危害。
四、验光时要详细检查 验光前必须先查是否眼位正,有无眼球震颤以及先天性白内障等眼病或其他眼病。而配镜者首先将自己是否有配镜史、年龄、工作性质和用眼习惯告诉医师或验光师。因为,全部的验光过程是配镜者与医师或验光师精诚合作的过程。眼睛是人体中最敏感的器官,而视力又是一种屈光度最复杂的系统,晶状体调节紧张或痉挛时使用眼睛产生调节紧张状态。所以,验光时就需医师或验光师的准确判断和配镜者的合作。五、要注意配戴后的现象 初次配戴眼镜的配戴者,开始有些不习惯,过三五天后才会渐渐适应,这是非常正常的。青少年配镜时出现屈光参差较为普遍,特别是屈光参差超过+3.0D时,两眼物象较难融合,当戴上矫正的眼镜后,出现复视,与不戴眼镜时截然不同。因眼球与光学联合体形成分离现象。眼科医师称为“视觉干扰”症状,因此,在配戴的过程中,会因习惯而逐步消失。
4、 散光眼的配镜原则有哪些?
1) 首先矫正散光的成年人,柱镜度数 +2.00DS的可以适当降低柱镜度数,对于儿童患者应该配足柱镜度数矫正视力,以免形成弱视。
2) +3.00DS的散光属于高度散光,分次矫正,并且柱镜轴位要准确。
5、儿童屈光度不正的配镜原则有哪些?
儿童期眼球发育尚未完成,除个别变性近视者,其屈光度进展快可考虑做巩膜加固手术外,禁止在小儿眼球上做屈光矫治性手术,所以儿童屈光不正靠配戴合适的光学眼镜矫正视力显得尤其重要。与成人屈光不正的配戴不同,儿童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屈光不正处于动态中,调节力强有些不涉及斜弱视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7岁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多为远视,包括远视散光配镜在于对视功能的保护,7-10岁为屈光变化的转折点,此期屈光状态极不稳定,特别要注意环境对屈光的影响,10岁以后至17岁为近视高发年龄段。
6、儿童斜视配镜应注意什么
戴眼镜的目的除了提高视力,还有消除眼疲劳用矫正眼球位置的作用。对斜视儿童戴眼镜主要目的是为了矫正眼位,其次才是提高视力,特别是合并弱视的眼,它不象近视眼镜戴后马上感到视力提高,并感到舒适,所以儿童不容易接受。
斜视儿童大多数需戴远视眼镜,特别是矫正内斜的眼镜,初戴视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更视物不清,甚至出现头晕,眼花等不适,需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主要是在散大瞳孔用及睫状肌完全麻痹情况下所测出的远视屈光度,未经主观试镜,眼镜是按足量配戴的,所以在散大瞳孔时可能感到度数合适,当瞳孔恢复到正常下时,睫状肌又恢复到原来的紧张状态,部分远视度数又被过强的调节掩盖了,自然初戴时不适应。此时要向家长用患儿讲清楚,强迫患儿坚持戴用,经过一段时间后,睫状肌被迫逐渐松弛下来,视力有所提高,戴镜也比较适应了。但是对那些仍然不适应戴配的儿童要采用隔日或每日上一次阿托品眼膏的办法,连续用3-5天,保持睫状肌松弛。几天后,戴镜的不适症状就会消失,待瞳孔恢复到正常时,患儿也就适应了。眼镜要坚持经常配戴,不可间断,否则停戴几天后,睫状肌又恢复到原来的紧张状态,再戴眼镜又出现原来的不适应情况,一般儿童内斜视坚持戴用3-6个月可看出矫正效果,不可操之过急,要坚持每一个月到医院眼科复查一次。
7、青少年配镜五忌:
1)、 忌不及时检查视力
2)、忌假性近视戴眼镜
3)、忌配眼镜不验光
4)、忌配镜过度
5)、忌配镜不测瞳距
8、验光配镜疑难问题及处理方法
眼镜行业中有不少验光配镜人员只能解决一般问题,一旦遇到少见的或疑难问题则束手无策或解决不妥,令顾客失望。以下是一些解决验光配镜疑难问题的经验,现陈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1)、高度远视和近视
1.1高度近视(-6.00DS以上):对初次配镜者如完全矫正有明显不良反应,则可由2/3的屈光度开始配镜,3个月后随着不良反应的减轻逐渐达到满意矫正。有时递增度数到完全矫正可达3次之多,每次提高一般在-3.00D以内,这是因为睫状肌恢复正常调节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对曾戴过高度近视镜的患者,也有可能提高1次屈光度就能达到满意的矫正视力。比如有一位51岁妇女,原戴镜:R-17.75DS,L-15.00DS,双眼矫正视力为0.4,当时电脑显示R-25.00DS-1.5DC×91,L-23.75DS-1.75DC×7,实配R-20.00DS-1.25DC×91,L-19.00DS-1.00DC×7,其矫正视力均达到1.0,患者试戴1小时未感不良反应,高兴而归。实际上,对老年人只要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配镜度数可适当低些,这样既可远用又可近用。例如60岁顾客为-12.00DS,实配-9.00DS,如远视力矫正到0.8,近视力正常,无不良反应即可。至于P.D取远,近用P.D之平均值,如只选远用或近用取相应P.D。对于学生应力争完全矫正。高度近视,特别是-12.00D以上的近视常有合并症,如晶状体及玻璃体混浊、眼底变性等。为了探知有无合并症及其轻重,可以尝试完全矫正,看最好的矫正视力是多少,如达到≥1.0,可初步认为无合并症或有轻度合并症。当很难判断矫正视力能否再提高时,取小孔镜置于矫正镜片前,如视力仍无提高,就判断矫正视力到此为止。这样做,有利于加速选择适宜的屈光度镜片。
1.2高度远视(+5.00DS以上)
1.2.1有晶状体眼:由于少年儿童眼的调节异常活跃,在初步验光后仍需要散瞳或用云雾法缓解调节,待瞳孔恢复正常时(用复方托品酰胺于第2天,用后马托品于第1周后,用阿托品于第3周后)再行验光,然后对比散瞳前后的屈光度,开具处方。一般处方上的屈光度数位于散瞳前后屈光度数之间,这是因为既要排除调节紧张的干扰,又要考虑日常客观存在的剩余调节。也可以用显性远视度+1/4隐性远视度作为配镜度数,或取2/3的当天散瞳后的屈光度,但均不如前法准确可靠。如用云雾法缓解调节,可当天决定处方,但不如散瞳效果好。如初配时不适应可稍减镜度,在短期内逐增镜度至充分矫正,以防内斜视及弱视发生。对青年及成年人,由于调节逐渐减低,一般不作散瞳验光,必要时采用云雾法,取正常视力或较好视力的最高度数。
1.2.2无晶状体眼:常见于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摘除者,一般取+10.00DS(或+11.00DS)加上原屈光度的一半作为配镜度数。
2)、屈光参差显著
Catleton和Madigan提出,当由于屈光参差所致视网膜上的影像大小产生5%之差时,为两眼融像的最大限值。通常主张用普通镜片矫正屈光参差时,两侧镜片的度数相差不能超过2.00D,这已成为常规,如能做到当然很好。但文献(徐宝萃.眼镜处方的确定原则和方法.眼屈光专辑.1985,3:82.)作者通过100例屈光参差患者的研究发现,两眼屈光度相差4.00D以下,常常能全矫正,其视像多在3%以下;屈光度相差在4.00~5.00D时,多数可矫正,其视像多在3~4%;屈光度相差在5~6D时,为接受与不接受的临界值,应争取全矫正,其视像多在4~5%之间,屈光度相差在6D以上时,通常难以矫正,且多丧失立体视,其视像多在5%以上,应作适当的部分矫正。
例1,为42岁男性患者,裸眼视力右为0.1,左为0.25,配镜右为-13.00DS-2.00DC→0.4,左为-2.5DS-0.5DC→1.0;
例2,为30岁男性患者,裸眼视力右为2.0,左为0.1,配镜右为平光,左为+9.00DS+2.00DC×163→0.8。
每例的两眼屈光度虽相差在10D以上,但感觉良好,且能防止废用性弱视的恶化倾向。可见对眼镜矫正的适应能力有很大个体差异,尤与年龄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主眼发挥视功能优势的缘故。
3)、一般高度散光
为减少不良反应,对初次配镜者常利用最小弥散圈原理适当减去部分散光,其一半加于球镜上。两眼减去的散光度数最好相同,使两眼散光度数相差最好控制在1.5D之内。首先取1/2或2/3的散光度开始配戴,分几次,逐渐加大散光度,最后接近或达到原屈光度,获满意矫正视力。
例1,原屈光度-4.00DC×40→-1.00DS-2.00DC×40→-0.50DS-3.00DC×40→最终配镜-4.00DC×40;
例2,-3.00DS-5.00DC×170→-4.00DS-3.00DC×170→-3.50DS-4.00DC×170→最终配镜-3.25DS-4.50DC×170。对以往戴过散光眼镜的人,如需追加散光度,自然就比较容易达到矫正目的。
4)、混合散光
首先要考虑需否光学恒等变换,当球面透镜度绝对值≥柱面透镜度绝对值或电脑显示形式上的混合性散光,实为复性散光时需要变换。恒等变换的目的是,利于镜片制作,简化处方形式并暴露其真正的散光类型。
恒等变换方法是,新球面透镜的顶焦度为原球面透镜与柱面透镜顶焦度之代数和;新柱面透镜的顶焦度为原柱面透镜顶焦度的相反数;新轴位:若原轴位小于或等于900的加900,大于900的减900。
例如:-2.00DS+2.00DC×70(似为混合性散光)→-2.00DC×160(实为单纯性近视散光);+3.00DS-3.00DC×170→+3.00DC×80(实为单纯性远视散光),+5.00DS-3.00DC×40→+2.00DS+3.00DC×130(实为复合性远视散光);-5.00DS+2.00DC×70→-3.00DS-2.00DC×160(实为复合性近视散光)。如能完全矫正则行之,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不良反应,仍可应用最小弥散圈原理,减少散光度的一半加于球镜度上。上述举例变换后的+3.00DC×80再转换成+0.50DS+2.00DC×80;-2.00DC×160转换成-0.50DS-1.00DC×160;+2.00DS+3.00DC×130转换成+2.75DS+1.50DC×130;-3.00DS-2.00DC×160转换成-3.25DS-1.50DC×160。
5)、斜向散光
文献(和泉行男.日本.一般屈光检查.中国职协轻工分会眼镜行业培训中心印发.高级专业教材.第161页.)陈述了在矫正较好视力的前提下,清除戴镜不良反应的方法,现整理如下:
1、轻度散光(如-0.75DC),利用最小弥散圈原理,将全部散光度的一半并入球面透镜中。
2、轴不变,降低散光度,但对散光度很大者奏效较差。
3、保持散光度,变换散光轴向,把轴靠近水平或垂直方向;如用前法无效时,既要减少散光度,又要变换散光轴向。请参考附表变换轴向。
附表 散光度和轴修正的允角度
轴修正前的完全矫正散光度 不降低散光度能充分减弱不良反应,也能矫正好视力的“转轴修正的许可角度”。进行同样数轴的修正,视力变化不大时,用降低0.25D散光度的“轴修正的许可角度”。
±0.25D
±0.50D
±0.75D
±1.00D
±1.25D
±1.50D
±1.75D
±2.00D 10~150
10~150
10~100
10~50
10~50
10~50
──
── ──
160~200
110~150
60~150
60~130
60~100
10~80
10~60
如果仅一味追求无不良反应,任意把轴向靠近水平或垂直方向,就可能出现较大的残留散光,导致眼镜不合格,所以应注意执行我国国家标准(GB13511-1999表3“配装眼镜柱镜轴位偏差”)不要超越标准,例如:原屈光度为-2.00DS-1.50DC×86,可试转换成-2.00DS-1.50DC×90(增加40);原屈光度为-2.00DS-1.50DC×174,可试转换成-2.00DS-1.25DC×180(散光度减少0.25D,轴向增加60),均可能较好地矫正视力,又无不良反应。
6、生理性散光及顺例散光
在电脑验光中经常遇到某些散光,甚至散光度很高,却发现配散光不如不配散光矫正效果好或两者效果无明显区别。可以常用放射线及十字圆柱镜检查,如不支持散光判断,近视力也正常,就不配散光,而配球面透镜,试戴后矫正视力满意,且无不良反应,这可能是由于电脑出现故障或验光员操作失误所致,此外,还应考虑是否为生理性散光或顺例散光。顺例散光即远视散光900或近视散光1800,即强主子午线垂直方向者。生理性散光不需要配戴,顺例散光也常不必配戴。
7、儿童斜视、弱视
儿童斜视、弱视多发生在中、高度屈光不正而未能及时配戴适宜的眼镜者,尤其是远视更为多见。斜视发生越早,对眼的视觉发育影响越大,功能性治愈的可能性越小。6岁前是治疗的黄金时间,10岁以后难治,13岁后治疗不可逆转。
配镜方法:戴适度镜可消除或减轻斜视度,治疗弱视。
内斜伴有远视者给予足量或过度镜片矫正,外斜伴有近视也要完全矫正,但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
内斜伴有近视或外斜伴有远视者均以提高视力为主,宜低度;
斜视伴有散光者必须完全矫正散光;屈光参差的患儿以能耐受的最大程度予以矫正。
应该明确,内斜伴有远视或外斜伴有近视者戴镜完全矫正的目的是,使眼恢复正常的调节和集合,以达正常眼位,而不在于视力的提高;然而外斜伴有远视或内斜伴有近视者如给予完全矫正反而使斜视加重,故用低度矫正,以提高视力为主要目的。
遮盖法:若只有一眼弱视,则遮盖健眼;如两眼弱视程度相近,则以1:1或2:2遮盖,即双眼轮流遮盖相同天数;当两眼弱视明显不同时,则轻:重=2:1遮盖。有文献报道,加用弱视仪,效果更好。遮盖和使用弱视仪治疗的目的是使患眼的视网膜被动接受光的刺激,兴奋视觉细胞,以增强视功能。
患儿应每月复查一次,如发现健眼视力下降应停止遮盖。随着病情好转,要调整屈光度和遮盖,直到最好效果为止。
8)、焦度计应用问题
根据焦度计测定结果计算普通散光度及选择角度比较容易,一般配镜人员均能掌握,但对混合性散光,虽计算公式未改变,却有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不会应用代数计算。
计算公式表示:在焦度计转轮的刻度上,一般取绝对值大者作为被减数,其对应的指针刻度为散光角度,绝对值小者作为减数,即球镜度数,两数之差为散光度数;如果取绝对值小者作为被减数,另一数为减数亦可,计算的镜片度为前者的恒等变换。
代数计算方法:减负数等于加正数,减正数等于加负数,然后在异号数相加时,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其差的符号同大的绝对值;在相同符号数相加时,两个绝对值相加,其和的符号不变。
举例:当焦度计刻度上显示+3.00及-1.00时,其对应的指针刻度分别为1800、900。
计算方法(1):因+3.00-(-1.00)+3.00+(+1.00)=+4.00,故镜片变为-1.00DS+4.00DC×180
计算方法(2):因(-1.00)-(+3.00)(-1.00)+(-3.00)=-4.00,故镜片度为+3.00DS-4.00DC×90
佩戴眼镜的八大误区散瞳验光
医学验光
眼镜片品牌大全之一
日本产“皇玉至尊”进军中国高端镜片市场
网上选购眼镜必备知识之二:镜框和脸形配对的要决
中国眼镜行业相关标准
耶鲁大学发明神奇测体温太阳镜
美研制液晶变焦眼镜开启智能眼镜大门
如何挑选太阳镜
如何选择一般眼镜、太阳镜和隐形眼镜
新配眼镜不适的原因
佩戴新眼镜的注意事项
英国眼镜行业相关标准
日本眼镜行业相关标准
欧洲眼镜行业相关标准
法国眼镜行业相关标准
眼镜行业相关国际标准
德国眼镜行业相关标准
美国眼镜行业相关标准